豫见邓州 发表于 2021-10-7 10:09:04

得民心者得天下!邓州市掀起观看、 热议、 学习《突破口》高潮

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评电影《突破口》

近几天,我反复观看了电影《突破口》,觉得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艺术性高超、地域特色较浓的上乘之作,为近年来所少见,预计能够火爆银屏荧屏。下边简要谈几点看法:

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弘扬了主旋律邓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我们邓州大地上的家国记忆,是邓州人民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冲锋号角,是新中国建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段历史,通过口口相传,早已铭刻在邓州人记忆深处;通过《桐柏英雄》《小花》等文学和影视作品,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这段历史,通过《突破口》再现荧屏,让我们一下子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字幕向观众介绍了事件背景:“1947年12月24日晨,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对邓县桑庄寨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邓县民团武装机动第三团。1948年1月上旬,桐柏军区第28旅、第三分区迅速从东、西两面对邓县形成了合围之势。”这种简明扼要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立刻就把观众带入到了历史情景之中。整部作品,道具、服装等的设计年代感很强,城河、城墙、花洲书院等景点选取地域特色明显,战壕、云梯、枪炮声等战斗气氛的渲染非常到位。总之,给人的感觉很真实,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到了那枪炮轰鸣、杀声振天的战斗场面……故事的叙述是完整的,从字幕介绍事件背景开始,到字幕介绍事件结果结束,来龙去脉非常清楚。字幕显示:“1948年5月3日,我军再攻邓县,5月9日邓县获得第二次解放。”我们邓州人都知道,当年解放军是两打邓县城。一打邓县浓墨重彩、用墨如泼,二打邓县却惜墨如金,在此一笔带过。这样处理,可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温峥嵘岁月,我们深切体会到共和国的来之不易,体会到党的伟大,体会到和平的难能可贵。从我军广大指战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邓州儿女必将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情怀,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二主要人物真实可信,形象生动剧中主要反派人物丁大牙,在邓州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影响很大,人们至今还在谈论。这个真名叫丁叔恒的人,虽然在解放战争中走在了人民和革命的对立面,但在民间传闻中却还有“仁义礼孝”的一面,成为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邓州市志》中就这样记载:“丁推行的宛西自治,顺应了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客观上也安定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期间他兴办教育、卫生和实业,做过很多好事,是一个有修养、有理想、有作为的人物。”丁叔恒性格的两面性,在剧中也有体现。在演绎这个人物时,编剧和导演并没有简单地脸谱化,或是说丑化这个人物。至少从外观上看,这个人物长相儒雅,有修养,有气质,与历史原型相仿,从而真实可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其实仔细分析,丁大牙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他多年来受到蒋介石的器重,有“愚忠”情结;长期受蒋反共宣传影响,看不到共产党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这就造成了他每到关键时刻,不可能放下执念,悬崖勒马,弃暗投明,而是在反共反革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终自取灭亡。

另外,丁叔恒的夫人,据传是有名的菩萨心肠,常接济危困之人,声誉颇佳。剧中形象与人物原型吻合,增加了观众的认可度。三作品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1、历史的记忆需要强化。当前开展的“四史”学教活动,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后人,应当从前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精神的力量。历史上,那些改天换地、惊天动地、战天斗地、孕育伟大精神的伟大事件,不应该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而应该像无价宝藏那样被发掘出来,让其精神的光芒照进当代人的心灵,照亮当代人前行的道路。《突破口》昭示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相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陶岔会战中孕育的渠首精神,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2、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邓州文明与中华文明同步,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出现过诸如张仲景、张巡、铁铉等众多彪炳史册的人物。《突破口》展示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事件,只是邓州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丰厚的人文资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打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邓州人要有这种历史和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今后,应进一步明确定位,科学规划,加强宣传,凝聚共识,统筹发展,真抓实干,让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无限美好的未来延伸……3、寻求关键点的突破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国民党势力在邓县城的防御有“双城河”“双城墙”的加持,可谓固若金汤。我攻城部队如何在困局中开新局,寻求关键点的突破至关重要。事实表明,我军找到了这个突破口,也成功打开了这个突破口,取得了决战决胜。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抓三突破”战略,全市上下就要众志成城,密切协作,合力打开这些“突破口”,力争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决战决胜”。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抬望眼,一股英雄之气,正在古老而崭新的邓州大地上纵横驰骋!(冀潜)
民心就是突破口——影片《突破口》观后感


丁叔恒是影片《突破口》中的一号反派人物——邓县、新野联防自卫少将指挥官,他在剧中的几句话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突破口》的主题是怎么慢慢地被揭示出来的。

影片是在解放军打下桑庄寨的背景下展开的,桑庄的失守,给丁叔恒造成了震撼,他感受到了危机感,他亲临城防阵地对部下说:“轻敌就是突破口。”这时候,丁叔恒还是有信心和底气守住邓县城的。他分析邓县守军有十二个团,而解放军才有四个团。他认为只要重视敌人,小心以对,不出纰漏,解放军是找不到“突破口”的。丁叔恒所做的不轻敌的作法就是下令抢民粮拉壮丁,城外一千米拆民宅以防共军。这些作法都无一例外地伤害了百姓的利益,把百姓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剧中有一位老大爷说,大儿子被抓壮丁死在外乡,大儿媳改嫁,小儿子也被抓壮丁生死不明,小儿媳怀孕,又被拆民宅防共军的丁叔恒的兵污辱致死。这位老大爷被解放军所救后知道解放军是打丁叔恒的军队,就顺理成章地向解放军提议破水闸然后攻城的“险棋”。这就可以看出,丁叔恒越不轻敌就越要伤民害民,伤民害民了,“突破口”就越大。当解放军围城,迫近修工事时,丁叔恒的副司令向他建议打出城去,丁叔恒却说:“我们的民团不敢出城,不能以短击长。”丁叔恒的民团伤民害民的事做的太多了,导致老百姓视其为土匪恶霸,出城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必然成为瞎子,必然被军民一家亲的解放军围歼,就这一点说,丁叔恒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丁叔恒就固守待援,但外援只有几次不疼不痒的空中的轰炸。邓县被围,外部的强援为何没有来,剧中没有说,我想恐怕有不愿或不敢来两个原因吧!毕竟时间已是一九四八年了。失去民心,丁叔恒的兵只敢龟缩于城内,等待解放军从“突破口”中突入而来。于是,围城越来越紧,坏消息接踵而来。丁叔恒仍对部下说:“气可鼓不可泄。”丁叔恒以鼓气为由,不听坏消息,不谈坏消息,实属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谎言只存在空中,不在人的心里。当枪声震撼邓县城时,丁叔恒却试图用一场婚礼来显示太平,能靠谎言粉饰太平吗?连丁叔恒的太太也劝他说:“放下屠刀。”但丁叔恒却说:“我成不了佛。”丁叔恒只能痛苦地等待他最终的失败。解放军在危险来临之时规定“营一级干部必须在一线”。而在邓县城危时,丁叔恒的一个副司令却到内乡治病去了,因为这个副司令知道谎言是假的,坏消息是真的,三十六计走为上。邓县城里,上至官下至兵,斗志全无,只剩丁叔恒,独木难支,于是,失败也成为一种必然。可见,鼓气不能靠谎言,谎言也是“突破口”啊!

邓县城终于在“破闸”“破城”后被解放了,丁叔恒的千条妙计也终归于无用,这时候,丁叔恒哀叹道:“当王世祥(邓县民团副司令)枪杀老百姓时,我就知道这个结果了,民心就是突破口啊!”邓县城号称回字形布局,内砖外土两重城墙,外有引刁河水而形成的护城河,地势易守难攻。丁叔恒又是邓县本地人,身为邓县地方军政一把手,有守城的强烈意志,但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不能不让人想起了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是的,影片《突破口》告诉我们:民心就是突破口。(李海波)

社会你马哥 发表于 2021-10-7 10:31:44

民心第一,希望邓县当官的好好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邓州市掀起观看、 热议、 学习《突破口》高潮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