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米甜、龙虾鲜。梦中江南才有的幸福滋味,从刘集镇这片水清地腴的灵秀地生长了出来,并成为刘集人脱贫的新力量。 时光回溯,刘集镇是令全市人民骄傲的乡镇。 曾连续6年交售国家商品粮1270万斤,居南阳市各乡镇之首。连续4年种植棉花10万亩,向国家交售皮棉1000万斤左右,被誉为“全国第二植棉大乡”。邓州第一大特产黄酒的产出地,被命名河南省“乡镇之星”。 这些骄人的成绩,是刘集镇人民的勤劳换来的。 “扒开俩眼去地里,扒拉一嘴饭赶紧回地里。”刘集镇齐集村村民王秀敏介绍,“地里草多都抬不起头。” 然而,进入20世纪,随着全国农业转型发展,勤劳的刘集镇人逐渐失去了发展优势,特别是余家、何冲等4个村,由于发展滞后被识别为贫困村。 如何带领贫困村摆脱贫困,带领全镇人民重塑辉煌?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刘集镇政府统筹谋划后,决定以特色产业带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黄酒酿出脱贫香 黄酒,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这个该镇自古有名的特产上。 刘集地下泉水甘甜清冽,适合酿制黄酒。特别是户周和肖周营一带水质最好,酒质最佳。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支持,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刘集黄酒品牌效应,为全镇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该镇党委书记郭松表示。 镇政府联合黄酒协会,在政策支持黄酒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带领黄酒企业去浙江、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并到各地参加糖烟酒会,推介刘集黄酒。 开阔了眼界的黄酒企业,在刘集镇的大力帮扶下,纷纷进行工艺创新、产品研发和经营模式变革。不仅产生了光照、老户周等为龙头的年产50吨以上的黄酒企业,也创新出中药黄酒、黄酒清酒等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品种,销售量逐年提升,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增收。 工人正在制作黄酒今年65岁的李正兰是户周村贫困户,丈夫和儿子都已去世,她和儿媳养活3个孙子,生活异常艰难。2017年,由于老户周黄酒有限公司扩大生产,用工人数增加,李正兰有机会来到该公司成为一名黄酒灌装工。 “我这么大年龄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一天能挣60块,顾家挣钱两不误,真是太好了。”如今李正兰一边务工,一边照顾正在上学的3个孙子,减轻了生活负担。 和李正兰一样,小桥村贫困户余随强也受益于黄酒企业的扩展。2018年,因患轻微精神疾病而不能外出务工的余随强,被安排到旺之源黄酒有限公司务工,在该公司负责洗米,月收入1500元。 目前,该镇已发展中小型黄酒企业和家庭作坊500余家,年产黄酒1万多吨,产值1亿多元,带动30余名贫困户就业增收。 稻虾奏响增收曲 在发展黄酒产业的同时,该镇积极利用丹江水资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 2018年该镇邀请在外创业人士吴爱兰,回乡创办了邓州市丹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在镇政府的协调下,流转余家村土地1038亩,建成育苗基地180亩,稻虾、稻虾蟹、鲑鱼精养等养殖池800余亩。 吴爱兰介绍,养殖基地用的都是丹江水,而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生产,从不使用农药,所以基地的小龙虾和水稻产量、口感和营养价值都很好,卖价高,还不愁卖,亩综合种养收益是普通稻田的5倍以上。 致富不忘乡邻,吴爱兰还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到户增收、就近务工、帮贫困户种养等间接和直接带贫方式,带动附近8个自然村163户贫困户,通过到户增收分红500元,目前,已发放扶贫款815万元;带动附近40余名村民在此务工,贫困户就有18户。 焦坡村贫困户焦德俊就是其中之一。年近70岁的焦德俊,要养活患慢性病的妻子和正在上职高的孙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8年他来到该公司,主要干一些清除杂草等轻体力活,一天60余元。“60块钱能解决很多生活问题,手头宽裕了,心里也敞亮多了。”焦德俊笑着说。 带贫的同时,邓州市丹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发展,也让刘集镇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镇里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稻虾混养中,村民何学志还成立何冲种养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水稻、养鱼、大雁鸭立体混养项目。 如今,酒香、米甜、龙虾鲜,在刘集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奏响着乡村振兴的幸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