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鸭鸭 发表于 2020-9-24 09:59:32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九龙篇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尽锐出战,一个又一个贫困村陆续“摘帽”,一户又一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满意度持续提升。为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市各乡镇(街、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今日邓州》报和《邓州头条》同步推出《齐力同攻坚 小康谱新篇——乡镇脱贫攻坚巡礼》专版,集中对各乡镇(街、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特色产业兴镇富民————九龙镇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史 娟 通讯员 王 雨岗岚起伏,硕果飘香,秋日的九龙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时间回到2016年,却是另一副模样:地处偏远,乡村凋敝,发展滞后。2016年以后,九龙镇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壮歌中,以党建为引领,特色产业为依托,勠力同心,将落后乡镇,变为“丹水桃李之乡”,带动百业兴旺,贫困发生率降至0.38%,唱响了动人的脱贫致富乐章。

抓党建 促脱贫
“队伍不强,怎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6年6月,九龙镇党委书记赵中玉,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逐村走访调查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百姓心里有杆秤’,考核干部的首要标准就是‘民心’。”谈及走访调查,赵中玉说当时心里沉甸甸的,一些村干部成了“摆设”,谁领着老百姓往富裕路上奔呢?抓党建、建队伍、基层党组织评比和换人,嘁里喀嚓,赵中玉的几板斧砍下来,成效显著。脱贫小组建起来了,“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率达100%。“赵书记把每个人的精气神都提起来了,村干部办事儿虎虎生风,铆足劲儿往前赶哩。”姚营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学佩说。他借用了赵书记抓队伍的措施,贫困村原来涣散的村委班子拧成了一股绳,党员干部主动清扫村里卫生,自掏腰包修补道路桥梁。全镇各级党员干部步调一致,同心同向,基层党组织迸发出极大活力。

丹水桃李之乡树立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儿的九龙镇党员干部,跑遍九龙镇原有的大小企业和合作社。一个多月下来,大家脸晒黑了,腿跑细了,发展思路却在脑海中逐渐铺展开来:九龙镇7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0%以上是丘陵地,加上有丹江水灌溉,适合发展林果业,而且有发展良好的林果合作社引领。彼时,返乡创业的村民张士信从山东引进的冬桃已挂果两年,挂满枝头的冬桃粉嫩脆甜,大的足有1斤3两,远销香港等地。位于舟陂村的远景合作社,沿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种植的黄金梨,如糖似蜜,销售畅旺。真是瞌睡遇见枕头。九龙镇党员干部到张士信的果园考察,发现冬桃季节性差异明显,耐储存,常温下最长可放置一个月。为了避免冒进,他们请来了河南省农业专家,商讨冬桃、黄金梨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最终确定了“丹水桃李之乡”的产业发展目标,将冬桃和黄金梨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首选。“万事开头难。我自己先种,在实践中了解村民遇到的难题。”赵中玉打头阵,率先种植了6亩冬桃,贫困户抛下顾虑,纷纷要求种植。为了带动更多贫困户,九龙镇还积极招商引资,百果园合作社落地,种植冬桃1000亩,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贫困户及群众近百人就业增收。2018年三月“九龙桃花节”举办,十一黄金周“九龙冬桃节”开幕,乡村旅游的大幕在九龙镇拉开。附近几个县市的游客与挂满枝头、红艳艳的冬桃合影,采摘、品尝,带着精美的冬桃礼盒和冬桃酒回家。自此,九龙冬桃声名远播,客商慕名而来,带旺了黄金梨等水果的销售,也让贫困户鼓起了腰包。“这冬桃就是我们的金果子。”姚营寨村低保贫困户李明生提起冬桃,难掩喜悦。他种了4亩冬桃,由于管理好,冬桃基本上都被评为一级果,一斤比别人多卖1块钱,收益4.6万余元,外债还清了,干劲更足了。目前,九龙镇种植冬桃3000余亩,黄金梨近2000亩,每亩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冬桃远销深圳、香港等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丹水桃李之乡”。

一业兴 百业旺虽然冬桃、黄金梨成了脱贫致富的金果子,但九龙镇却有着更为长远的打算。该镇副镇长周云庆告诉记者,虽然冬桃、黄金梨发展势头良好,但要想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致富,必须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全力打造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格局。为此,九龙镇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引导了一批企业,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社,引进一批项目,倡导一批大户,并积极用好产业奖补和5万元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助力贫困户发展小而精的特色产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贫困村同心号的红泥咸鸭蛋上北京、深圳等地的餐桌,订单源源不断;开修理铺、跑运输、经营馒头店……在舟陂村,贫困户创业成为时尚;白庙村种植的700亩烟叶,烘烤出香软金黄的烟叶,被认定为湖南中烟技术与集成推广基地……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格局,已在九龙镇大地上如火如荼绘就。“现在,我们正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加速推进西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以此为契机,将九龙镇以姚雪垠故居、红崖洞、唐王桥遗迹为主的小旅游文化圈,融入我市全域旅游的宏伟蓝图中,带动全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赵中玉说。美景如画,产业兴旺,九龙,走在大道上……让村民鼓起“钱袋子”
——陈岗社区壮大集体经济侧记□本报记者 丁丽丽 通讯员 王 雨

“这是我们的工业园区,你看那边的企业大楼正在建设,下一步准备引进更多企业,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升级。”9月16日,在九龙镇陈岗社区,村支书陈大定开心地告诉记者。据了解,该社区是移民社区,2011年8月从淅川县香花镇陈岗村迁入九龙镇。近年来,陈岗社区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坚持“党建引领、产业铺路、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方式,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快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全村的老老少少离开故土搬到这里,起初,大家心里都没底。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村干部与党员、群众一起探索致富良方。”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大定说,“我们村有集体用地114亩,手里有这样个金疙瘩,却不知道让土地生金。经过提议,村里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定做好集体土地这篇文章。”陈大定把这一想法与九龙镇领导商议后,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该社区利用移民扶持项目资金,投资23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5亩的工业园区。“巢”建好了,如何引来金凤凰?村干部首先想到是该村在外的能人志士。“我在浙江办厂做充气玩具。2018年,陈书记三番五次打电话让我回来看看,并帮我分析回乡创业的好处。经过慎重思考,我就把厂搬回了家乡,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红雲塑业的负责人张小伟说。

2018年10月份,红雲塑业在陈岗社区工业园区落户。据张小伟介绍,在企业建设之初,镇村干部帮助协调用地、相关手续办理等,并时刻关心企业发展,有困难积极协调解决,该厂安置村里4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红雲塑业隔壁是旭晨包装厂。2019年,企业负责人张赞龙租赁园区560平方米厂房生产箱包、衣服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赞龙想扩大规模,该社区了解情况后,利用移民后期发展项目,在厂区西边建设两层4000多平方米的框架结构厂房。目前厂房主体已拔地而起,办公用房也在加紧施工中。“厂房建好投入使用后,预计可以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左右。”陈大定说。目前,该工业园区已引进红雲塑业、旭晨包装厂、汽修厂3家企业,每年为村里创收47000元,不仅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难、留守儿童无人管、贫困群众务工难的问题,还带动周边村庄的群众在此就业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面开花。九龙镇是我市冬桃种植的发源地,新鲜的桃子采摘后需要冷藏保存。该社区瞅准这一商机,投资51万元,建设了一座100吨的保鲜库,并整体对外承包,每年增加集体收入8000元。村民陈有创办的陈岗移民养殖小区,租赁该村土地80余亩,发展生猪养殖,共存栏生猪3800余头,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而且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村集体有钱了,怎么花是群众关心的事。该社区与群众商议后,决定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高标准建设了2个社区文化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40余套,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社区内道路全部硬化,实现了户户通,购置高杆路灯2盏,对社区进行了亮化,整治硬化排污渠300米,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对村民门前进行了规划,统一种植风景树,每户庭院种植枇杷、桂花、香樟等风景树木和花草。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村民们聚集在文化广场跳舞、打球、健身、交流种植、养殖心得。“每天晚上广场上有300余人在这里休闲娱乐,现在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坦。”村民王国菊说。“村里的巨大变化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过去村里只管收钱,现在给村里干活还发钱,大家的思想都在慢慢改变,对村集体重视了,开会也愿意来了,村干部的威信也提高了。”陈大定说。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个体经济有声有色。该社区的致富能人张光金在外从事矿山开采工作,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及周边村100余人从事矿山开采,都鼓起来“钱袋子”;党员陈进中带领该村60余人在镇平、新野等地建筑工地做工程;村民刘家俊成立隧道工程公司,带领该村近50名群众外出务工;杨成才、陈双、姜甲玉等人的室内外装饰装修干得风生水起……该社区外出务工人员600多人,每逢春节返乡打工带回的收入超过3000万元。“陈岗社区通过党建引领,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引项目,稳定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并能够用好用活集体收益,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该镇党委书记赵中玉说。
王振京:从不放弃希望
□本报记者王 璐 通讯员 王 雨

分拣、上色、晾晒……看着眼前的半成品一个个变为成品,王振京高兴得合不拢嘴。
今年32岁的王振京是九龙镇白庙村的贫困户,一场车祸让王振京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向命运低头的理由有很多个,但他却凭着积极向上的执念,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2009年,年纪轻轻的王振京已经有了一手维修摩托的好手艺,也从事着相关的工作,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算是自给自足。“当时年纪轻、干劲足,对未来也抱有很大的希望,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王振京说。灾难总是来得猝不及防。2009年的一天,一场突发的车祸,让王振京的生活彻底乱了节奏:前后花了将近30万元,不但掏空了家底,而且还欠了外债,虽然保住了性命,他却再也无法站立起来。原本充满希望的家庭突然笼罩了阴云,人是出院了,可后续治疗还需要不少钱,多少?未知数。家里花光了积蓄,借的外债还不知道何时可以还清。就在王振京一家陷入低谷的时候,镇里通过精准识别认定,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要对自己有信心,通过努力还是能过上好日子的。”“有困难咱们要及时沟通,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就要和我们一起好好商量,困难总是能够解决的。”帮扶干部的话语,让王振京心里暖暖的。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帮扶干部多次登门,给王振京讲励志故事,他决心要让自己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大病报销、雨露计划、产业奖补、公益岗位等,王振京一家该享受的政策全部落实了。

有了镇政府的关心支持,有了帮扶干部的倾力帮助,王振京一家垮掉的信心又回来了。“以前每个月的医药费都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来气,现在有了扶贫的好政策,能干活的安置了公益岗,孩子读书也有了教育资助,我们现在还住上了新房子。”王振京的父亲一边说,一边向记者介绍通过危房改造后的新家。自食其力,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王振京来说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今年疫情过后,为了减轻负担,扶贫干部和他们商量着如何制定脱贫计划,怎么样才能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务工,如何选择一个既有产量又有销量的门路呢?经过扶贫干部和王振京的考察,考虑到有亲戚通过做圣诞球带来了不错的效益后,王振京最终决定加入手工艺品加工这一行,镇村立即通过小额信贷为他们申请了启动资金,5月份,王振京的加工厂正式开业了。“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艺品加工很适合王振京一家,代加工形式不用为销路的问题发愁,不集货不压货,需要多少做多少,没有后顾之忧。”白庙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恒说。记者看到,这个不大不小的加工厂就在王振京家的一楼,有十多个工人正在加工产品,院外还放着已经加工好的成品,等着位于张村镇的总厂来收货。

加工厂一天最多能出近7万个圣诞球,一个月收入近4000元,除了医药费和生活开支外,还能储蓄一部分,这让王振京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振京都能把日子过好,我们也可以。”在采访中,来自白庙村贾家组的贫困户贾林献说,一天能在这里收入几十元的贾林献对王振京又感激又羡慕。有了“事业”后,他聘请的工人都是以贫困户为主,很受村民的赞扬。除此之外,王振京还种植了迷迭香等中药材,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和扶贫干部们一起计划的,投资少,收益相对可观,收获季由专业合作社前来回收。事业的发展为他树立了信心和希望。“王振京的努力,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镇贫困群众的奋斗热情,依靠自己,自力更生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王振京成为他们的榜样。”该镇主要负责人说。来源:邓州头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九龙篇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